“80後”的單芃,是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一名年輕教授。從2002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此後將近20年的時間,她的人生就和數學緊密相連。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佈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蹟。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單思思獲評2020年“最美大學生”。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單思思已經連續工作170余天,在科研戰“疫”一線爭分奪秒、攻堅克難。單思思立志要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把保障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公共健康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矢志用青春告白祖國!
時至今日,班慧勇一直覺得自己“始終還是一個學習者”——向前輩汲取經驗、與學生教學相長。而這樣的心態,也使他能夠以“學生視角”看待教學,增進雙向理解,紮實教學效果。未來,他將繼續秉持“少一些‘給我上’,多一些‘跟我上’”的理念,不斷成長,永葆清華之“格”。
讀文獻、開組會、討論課題進展、指導實驗、審稿、與同行交流……自2007年從哈佛醫學院回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在實驗室的每一天幾乎都如此度過。十幾年來李文輝無數次穿過研究所一樓落地窗旁的走廊,走廊牆上有四幅風光攝影,是北生所的春芽夏葉,秋風冬雪。當銀杏葉又一次將北生所的庭院鋪得滿地金黃,李文輝平靜往復的實驗室...
邁步走進室內,整整一面牆上掛滿的錦旗映入眼簾,每一面錦旗背後都在默默講述着一則精彩的故事:在眾多高校流竄偷車的嫌疑人在清華被抓獲、同學遺忘在自習室的筆記本電腦被順走又在24小時之內被治安科神速追回、沒有上鎖的自行車被人當做共享單車騎走又被治安科找回、深夜走失的老人在校園的角落被治安科找到……
稀土在張洪傑看來,是閃閃發光的神奇寶庫。談起心愛的稀土研究時,張洪傑的眼中也閃爍着光芒。他的計劃表裏還有許多項新奇而富有挑戰的研究等待他一一突破。與稀土結緣,張洪傑找到了一生摯愛的研究方向,也找到了科研報國的創新之路。這條路充滿着艱難險阻。在“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基礎研究領域,張洪傑時刻思考着如何將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
回望這一年半的援疆時光,謝志毅給出了兩個字:震撼。沒有來過新疆的人,無法真正領略新疆的美;沒有在新疆工作過的人,無法親身感受到黨和政府治疆方略的偉大與成效;沒有做過新疆的支援醫生,可能也永遠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奉獻。“這些經歷足以讓我在老去時反覆回憶,人生中有過這麼一段路,很值!”謝志毅笑着説。
近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蒙克入選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青年科學家榜單。蒙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社會政策與公共政策。這次,他以“研究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的社會經濟原因,併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具有創新性的公共政策舉措”而獲評。
2017年,作為專業技術人才,葉彬彬成為清華大學修繕中心園林科的一名園藝工程師,她掌握植物學系統理論和園林規劃設計的理論,擁有四年設計施工經驗。在外行人看來,這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但葉彬彬卻有很多不一樣的體會,“很多實際工作都需要踏踏實實撲在繁忙髒亂的工地上才行。”
他並不是一個具有顯著“新聞點”的採訪對象——他不是清華園中眾人皆知的“明星教授”,儘管深受學生愛戴;他不願也從未被公開報道過,儘管在他近半個世紀的從教生涯中已交出了一份紮實的成績單;他不是一個善於言辭的人,儘管他的感情澎湃而深沉。在他的老同事、清華大學化工系教師張立平的描述裏,他長得精瘦精瘦的,為人精幹低調,性格黑白分明,直言敢諫,一絲不苟。
王仲,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全科與健康醫學部部長、全科醫學科主任,多年來一直深耕社區基層。“‘六位一體’是社區衞生服務的職能,但社區醫生首先是醫生。只有基層的醫療業務紮實了,老百姓對基層醫療信任了,才能實現真正的分級診療。”王仲説這是他一直堅信的理兒。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他一直堅持帶動科室和黨支部的力量,切實踐行對基層醫療隊伍的幫扶支持。
自1992年進入清華以來,付海濱一直在車隊裏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着,2016年接任了車隊副隊長。從小卡車、小轎車再到巴士車,付海濱在28年的駕駛職責中積累起豐富的經驗,用對最優路線、安全駕駛、準點到達的極致追求詮釋着“匠人精神”,而在後視鏡中遠去的歲月裏,清華園的日新月異也成為付海濱一路上美妙的風景。
2020年5月7日,我們迎來吳良鏞先生98歲的生日。自1946年協助梁思成先生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至今,吳先生一直堅守在教育和研究的崗位上,至今已七十餘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衷心地祝願吳先生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李道增院士在建築學理論和設計實踐兩個方面均有深入而廣泛的探究,並取得了卓越成就。堅持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出了“新制宜主義的建築學”理念。主持設計了清華大學建校百週年紀念性建築清華大學百年會堂——新清華學堂、校史館、蒙民偉音樂廳,以及中國兒童藝術劇場、北京天橋劇場、台州市藝術中心等重要文化建築工程。
作為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副主任的清華大學地學系長聘教授付昊桓,雖然今年只有38歲,但已兩次捧起全球超算應用領域的最高獎“戈登·貝爾”獎。
2019年11月,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鄭泉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儒雅、健談、幽默、風趣。作為學者,他把科研推到巔峯;作為師者,他把育人做到極致。
在清華園人環樓四層的一間辦公室裏,房間窗明几淨,陽光懶懶地散在牆上。不大的屋子裏,懸掛着一個投影儀和一塊白色幕布,幕布輕輕往下一拉,學生們就可以在這裏觀看實驗結果、討論研究計劃。這是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清華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的辦公室。擺滿了書本和實驗報告的窗台上放置着幾盆綠植、一幅國畫和學生送的鮮花。這或許就是謝道昕生活的映照——勤勉、樸實,且包容。
1965年,鄭緯民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時,計算機還只是自動控制系的一個專業,算法、存儲、系統等基礎理論的研究,國內還比較落後,沒有人能準確判斷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將有怎樣的未來。改革開放後,鄭緯民先後前往美國、英國從事分佈操作系統與函數語言編譯研究。回國後聚焦計算機並行/分佈處理研究,並率先在高性能存儲領域深耕發力。在存儲系統領域,從一張白紙到世界領先,中國...
“不僅專注於顯微鏡下的一隅,更要從一項項研究裏洞察世界的規律。”“要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將個人的奮鬥融入更大的事業。”“我們要做就做頂天立地的科研。”“如果不與黨和國家的重大需求相結合,也能發表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但是價值沒有那麼大。” 沒有華麗的辭藻,拳拳之心,溢於言表。2019年11月19日-12月19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裏,清華大學有8位學術骨幹、...
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三層,由14間實驗室組成的清華大學免疫研究所成立尚只有5年。在這裏,一個個科研難題被成功攻克,一批批醫學人才茁壯成長。在這裏,中國免疫學研究事業正在騰飛。而它的創立者——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清華免疫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董晨已經在免疫學研究領域深耕了近30年。